汉献帝建安25年,用公元纪年法是公元220年,这一年的正月,携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死了,“鹰眼狼顾”的司马懿终于可以喘一口气了,不管曹操是出于爱才,还是其他什么理由,虽然一直说司马懿“不似人臣”,但终究是没有杀他。
而这一年,距离司马懿“高平陵政变”,还有29年,摆在司马家族篡国自立面前的难关,还有三座。而司马懿却已经为这三座大山,找好了开路人。其后历史果然如同他所预料的那样,被司马懿看重的三个人,正好扫清了司马家族篡位的所有障碍。
1、讷于言而敏于行的邓艾
玩过三国杀的人都知道,邓艾这个人,最厉害的两个技能,一是屯田,二是偷袭。真实历史之中的邓艾,论形象肯定没有游戏中那么潇洒,实际上在被重用以前,邓艾只是一个在蜀汉和曹魏边境地区屯田的小吏,因为天生有点口吃,所以不被当时的人们所看重。
汉末时代,正是中国古代门阀政治兴起的时代,那些世家子弟们讲究的是“清玄”。邓艾出身于寒门,本身没有强大的背景就算了,还是个结巴,这样的形象,自然不能被日渐兴起的门阀高官们所看重。
一直到邓艾遇见了司马懿,司马懿赏识他的才能,提拔重用他,让邓艾从一个小吏,迅速的爬升到了对蜀汉作战的方面将领的位置。而其后,邓艾果然不出所料,司马懿这个人,本身军事才能不佳,不要说诸葛亮,就连姜维,也经常把司马懿打的灰头土脸。
可是自从司马懿重用邓艾以后,在蜀汉北伐的过程之中,胜多败少的名将姜维,在面对邓艾的时候,却少有胜迹,最终更是被邓艾以偷渡阴平之计,灭了蜀汉。
从一个有点口吃的屯田小吏,到最后成为天下有名的名将,名臣,邓艾果然没有辜负司马懿的眼光。
2、出身寒门,堪称察举制最后余光的王基
王基,字伯舆,出身青州,父亲在他很小时就过世,是伯父王翁把他养大的。又是一个寒门,不过与邓艾不同的是,王基因为孝顺,被举了孝廉,起步算是不错。
三国末期的中原,汉朝奉行四百多年的察举制即将被九品中正制取代,随后察举制后期被门阀势力把持,但在察举制被废弃以前,真正贤德有才的人,还算是有一条名义上可以上进的通道。
王基因为孝顺被举为孝廉,可以说是大汉察举制最后的余光了,但像他这样的出身,就算举了孝廉又怎么样了,还是难免沉沦下僚。
还是司马懿发现了这个人才,培养并提拔了他,从一介寒门,到后来做到了刺史,两千石的大员,这在九品中正已经快要取代察举制,国家选官只看重门第的时代里,尤为罕见。
王基回报给司马懿的是什么呢?司马懿在“高平陵政变”之中,夺了曹魏的大权,在中央杀尽曹魏血脉,但这还不是魏国最后的反扑,曹操统治江北数十年,自然也有一些死忠粉,不满于司马氏家族篡权夺位。
而著名的“淮南三叛”,就是曹魏遗民反抗司马氏家族最汹涌的一次。这是司马家族建立西晋的第二座难关。
解决这件事情的,是王基。他说:
“淮南之逆,非吏民思乱也,俭等诳胁迫惧,畏目下之戮,是以尚群聚耳。若大兵临逼,必土崩瓦解,俭、钦之首,不终朝而县於军门矣。”
当时淮南三叛闹得声势很大,群臣都觉得很危险,要从长计议,党员天下的兵马寻找战机决战,但王基却说,淮南的叛军,看上去强大,实际上下层官兵并不想跟朝廷打仗,只不过是几个领头的逼迫他们。正应该迅速出击,尽早击溃他们,否则等叛将凝聚了人心,就不是简单的事情了。
结局自然不用多说,果然如王基所料,看上去汹涌的叛乱,并没有形成上下统一的意志,但如果时间拖久了,结果就不一定了。
就这样,司马氏家族夺取江山的第二个障碍,曹魏旧臣,被王基给抹平了。
三、断臂的羊叔子,灭吴的谋主
羊叔子原名叫羊祜,叔子是他的字。司马氏经过之前一系列的操作,到此时已经是独霸朝堂,歇后语之中有句话,叫“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马氏想要以晋朝取代曹魏的心思,已经摆明了放在那里了,可要即位的司马炎,也就是司马懿的孙子,虽然经过祖孙三代热的努力,终于在朝堂之上站稳了脚跟,清除了曹魏的影响,但想要登基称帝,改朝换代,还是缺点什么。
缺点什么呢?缺的是攻灭吴国,统一天下的大功。如果君王能以这样的大功坐上王位,其地位自然也就更稳固一些。
但吴国可不是好相与的,倒不是其军队有多么厉害,国力有多么强,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水土不服,当年曹操在官渡之战的败绩,近在眼前。满朝大臣们都认为,攻灭吴国是肯定的,但现在时机不对。
当时的孙吴君主孙皓,残酷无道,弄得国内乌烟瘴气,大家都觉得应该让孙皓继续祸害,等到孙吴最弱的时候,趁其病,要其命。
这个时候,羊祜出声了。司马懿虽然死了,但他的遗泽依然护持着自己的子孙后代,他是司马懿选出来的另一个梁柱之才。羊祜说:
“今主上有禅代之美,而功德未著。吴人虐政已甚,可不战而克。如舍之,若孙皓不幸而没,吴人更立令主,虽百万之众,长江未可而越也,将为后患乎!”
大概意思是,皇帝你要篡位,没什么可以震慑天下的大功可不行,现在吴国人正被孙皓折腾,出兵正是时候,这个时候不打,万一等到了孙皓已死,吴国人选了一个贤明的君主上来,再想攻打就不容易了,长江天险就在那里,不是说说而已的,一定会后患无穷。
那么羊祜说的有道理吗?当然有,这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吴国由于与中原文化不同,他们很容易凝聚起来对抗北方人,孙皓活着的时候大家被昏君折腾的欲仙欲死,谁也想不到别的,但他一死,万一这股子民意被凝聚起来,那可就不是轻易能打败的了。
结果是显而易见的,晋朝果断出兵,终于统一了天下,司马炎也坐上了君主之位。
看了上面的例子,可能很多人会疑问,这也没见司马懿有多么厉害啊,厉害的是这三个被他看重的人而已。
其实这就是关键的地方,一个想要当领导的人,他不一定要有指挥千军万马的将才,也不一定要有治国安民的相才,但一定要有识人用人之明。
《资治通鉴》之中,司马光评论这位与他同姓的枭雄的时候,说司马懿:
“少聪达,多大略。”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他小时候很聪明,在大的战略布局之中,很有才能。
作为一个领导,不一定非要盯着小事不放,懂得抓大略才是核心竞争力。
司马懿打仗远远比不上曹操,治国安民远远比不上诸葛亮,但最后却是他绝境翻盘,并且在死后还能护持着司马家族坐上王位,核心的因素,就是靠他的战略眼光,知人善用。
而这种战略眼光,是需要不断培养的,那么怎么才能培养这种从大出着眼的战略眼光呢?
唐太宗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想要培养自己战略眼光最快的方式,就是读史书。而《资治通鉴》,就是最合适的作品。
之所以不选之前更早的《史记》,是因为史记的历史之停留在汉代,可以参考的范围自然比不上《资治通鉴》,而《资治通鉴》以后的历史,因为封建王权的干预,客观性严重不足,不足以让人看到真实的历史,并从中学到知识。
所以说,读《资治通鉴》,就是最好的学习古人看人,识人,用人技巧的最佳方式,实在是每个想要当领导的人,桌案之上的必备之物。
下面我就给出一个精编版本的《资治通鉴》,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点击下边链接购买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