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历史上,从来不缺悲情的帝王,但是饿死的帝王,却是没有几个;这里要讲述的,是发生在战国时期的一件事,当时正值秦国商鞅变法初显成效,秦国国力急剧上升时期,统治大秦帝国的是秦惠文王。
秦惠文王时期的秦国向东吞并魏国河西之地,并在黄河的东岸建立了东进的前进阵地。向南灭蜀败楚,秦国的关中、汉中、巴蜀连成一片,秦国对六国形成了居高临下的压迫形势。向西伐取义渠,不仅操纵义渠人自相残杀,还伐取义渠二十五城,秦国在西北地区占有了大片的优良牧场。
在此之时,秦国的同宗赵国,赵肃侯戎马一生,与诸侯几乎连年征战,在狼烟四起的战国兼并战争中,能够稳住局势,基本保全赵国的基业,可见赵肃侯绝非是简简单单的守成之君。当齐、楚、秦对三晋进入战略反攻阶段时,魏国的百年霸业日渐衰落时,赵肃侯却迎难而上,顶替魏惠王扛起三晋的领导大旗。
但是赵肃侯身死之时,秦、楚、燕、齐、魏五国务派锐师一万人,参加葬礼,名义上是参加葬礼,实质上是想看看赵国的继承人赵雍如何?如果可以,相信这五国非常愿意瓜分赵国,赵肃侯虽然稳定了赵国,但是年年的征战,赵国几乎已经成了公敌。
赵武灵王即位时,赵国国力不强,受中原大国欺侮。林胡、楼烦等游牧民族也不时骚扰,邻境较小的中山国也时常进犯。但是赵雍绝非简单人物,不仅顺利的度过了此次危机,还联合了魏国和韩国,将三晋再次团结了起来。
在中原争霸正酣的时候,赵武灵王调整了战略方向,将发展方向对准了北部的胡人;在赵武灵王即位二十四年以后,赵武灵王终于找到了让赵国强大的发展方向,那就是“胡服骑射”,颁布命令,推行的“胡服骑射”政策,改革军事装备和作战方法,赵国因而得以强盛。
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对赵国的经济结构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使之更趋近于游牧经济。对游牧经济、骑兵生活熟悉的大量胡人精英通过选拔,进入到赵国的军政领导层,改变了赵国的权力结构。胡人文化的升扬,稳固了其在赵国的主导地位。胡人吃苦耐劳、重义尚武的精神在赵武灵王的宣扬下对赵国国民的心理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胡服骑射真正触动的是赵国宗室贵族少数派的利益。
经过二十年的潜心蛰伏,赵国终于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开始开疆拓土;首先是灭中山国,足足将赵国的领土扩大了一倍有余;赵武灵王将中山国国王迁往肤施。部众脱离殆尽的楼烦王不甘从此失去权势,于是,与相距不远的肤施中山王联络。不久,中山国国王与楼烦王谋反,为赵武灵王攻杀。
改革成功,赵国很快成为战国七雄的强国之一。赵武灵王在信都的信宫大会天下诸侯,就是召集诸侯定期过来开会,诸侯莫敢不来的,《太平寰宇记》云:赵成侯造檀台,有信宫,为赵别都,以朝诸侯,故曰信都。《史记》曰:“梁襄王与太子遫、韩宣王与太子仓来朝信宫”。又说“大朝信宫,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赵武灵王在信都大会诸侯的那一刻成为他人生最辉煌得意的顶峰!
但是赵武灵王呢?却在一系列的胜利后,有点飘飘然,公元前299年,正值壮年的赵武灵王传位于太子何,是为赵惠文王。他则自称为主父。赵武灵王之所以这样做,是希望自己的儿子与自己分别负责国内的政治和军事,自己可以全心专注于赵国激烈的对外军事斗争。
赵武灵王的本意是在赵国构建二元政治,自己和儿子都是国中的君主,只是自己不再使用君王的称号,而是使用有着太上皇意思的主父称号。赵武灵王让赵王何提前即位的另一个考虑是,自己经常亲自带兵打仗,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遭到不测,到时候,赵国必定会大乱。先前几代国君都是在政变中或者在反政变中即位的残酷事例,让赵武灵王非常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就能把政权平稳的交给自己的接班人,而且还要送上一程。
但是赵武灵王的这番设想却严重违背了政权构建的基本规律,最终造成了赵国的内乱;在赵国的这场内乱中,赵武灵王最终惨被活生生饿死,而赵武灵王另外一个最喜欢的儿子——公子章也被赵惠文王所杀。
赵武灵王亲自立了秦昭王与燕昭王两位国王,在国际政治中是举足轻重的一代霸主。赵武灵王建立的高度中央集权体制,牢固地保卫了王权。虽然赵武灵王在处理继承人的问题上出现了问题,自己最后也死于非命,但这场政变恰恰是由于赵王何牢固地掌握着经赵武灵王改造加强的王权,才没有演变成全国性的大叛乱,赵国才没有因此而实力大损。赵国一跃成为当时的超级强国,与秦国共同成为战国后期争霸战的主角。
只是雄心勃勃的赵武灵王,在攻灭中山国后,又要做中原的霸主,想要夺回王位,重做赵王,结果政变失败,困死沙丘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