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中写道:“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古人也在感叹李广为何一生难以封侯?李广被人们尊称为‘飞将军’,他作战勇猛,身先士卒,匈奴人都很畏惧他,在他死后百姓闻之皆恸哭之。由此可见李广在人们心中还是有着很高威望的,身为三朝元老却终身未被封侯成为了李广一生的遗憾。难道真的是历代君王不识人才,不能因功授赏吗?当然不是,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皆可以称为一代明君,为汉朝的强盛,百姓的富足做出了突出贡献。对于李广难以封侯的原因,除了其命运不济外,还有其它方面原因。
一、李广虽然作战勇猛却缺乏谋略,作战没有大局观,无法统帅大兵团作战。每次与匈奴作战他总是冲锋在前,与敌力战,若是与匈奴在军力相等且正面交锋中,李广确实可以冲锋陷阵,斩敌无数,但是一旦匈奴军队人数远远多于汉军,李广便无计可施了,他很难做到以少胜多,以寡敌众。典属国公孙昆邪这样评价李广:"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这句话就体现出了李广乃一介武夫也,怕是在某场战斗中就会战死沙场。边境战争中只是小规模战斗,主要是应对匈奴的骚扰掠夺,双方参战兵力并不算太多,因此李广胜多败少,这也掩饰住了其缺点。给人们留下了常胜将军的印象,有诗为证,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二、李广心胸狭隘,睚眦必报。李广奉命出兵雁门,却中计兵败被俘。设计逃走后被赎为庶人。有一次因为外出打猎回霸陵亭太晚,此时城门已关,霸陵亭尉趁着一股酒劲,呵斥李广:"今将军不能进城,何况你还是前将军!"李广虽然生气却又无可奈何。霸陵亭也算得上是秉公办事。等李广又一次被皇上起用时就把霸陵亭尉召至自己的军中杀掉了。这一点说明李广心胸太狭窄,心中竟容不下一个对自己有一丁点不敬的人。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额头能跑马。这句话是说一个位高权重的人都应具备一个宽广的心胸,而李广却不具备。
三、没有政治头脑,不懂得朝中权力的明争暗斗。在平定"七国之乱"时,李广跟随周亚夫平定吴楚联军,作战勇猛,立下战功。梁王刘武看上了李广的才能,于是私授李广将军印来试图笼络他,李广看不清形势,竟然接受了,还自以为因战功而得。当时刘武也想当皇帝,这是满朝文武皆知的事,汉景帝也是心知肚明,最终李广此举触怒皇帝,未受到丝毫奖赏。老子曰:"自视者不章,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但李广却不明白其中道理,甚是可悲。
四、大规模会战经验不足。李广在60余岁高龄时参加了卫青大将军领导的漠北决战,本有机会立下战功,而后受赏封侯,卫青命李广从侧路进攻,然后和卫青主力部队会合围歼匈奴大单于,然而李广竟然因为带领队伍迷了路没能及时参战,以至于让单于逃跑。这是军事上的一次失误,李广顿时感到一阵悲凉,言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馀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然后引刀自刭,死得很悲壮,百姓听说李广死讯后都大声痛哭。最终李广失去了最后一次封侯机会。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於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司马迁对李广有着很高的评价,当然不可否认,李广很忠诚很爱国,但李广性格上的缺陷以及能力上的不足导致他没有立下大的战功,最终至死而未被封侯,确实可悲。
词条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