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3年,曹魏大将军司马昭,下令发动了灭蜀之战,虽然他最初的目的,不过是想要积累战功,根本没打算真的将蜀汉灭亡,可是在邓艾的努力之下,蜀汉后主刘禅,还是成为了亡国之君。此事,虽与蜀汉缺乏人才有关,但是他听信宦官黄皓之言,撤掉阴平守将,不派兵马守卫成都等,却也与蜀汉的灭亡脱不了干系。众所周知,当年刘备为刘禅选定的托孤大臣诸葛亮,生性非常谨慎,他生前为刘禅除掉了很多不稳定因素,那么他为什么没有除去黄皓呢?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诸葛亮为刘禅铲除过哪些不稳定因素。他因为刘禅考虑,除掉的第一人是刘封,当初刘封失了上庸,回到益州的时候,诸葛亮向刘备进言道,恐怕您百年之后,无人能够驾驭的了他啊,于是刘备下令赐刘封自尽。《三国志·刘封传》记载:“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于是赐封死,使自裁。”之后,到了诸葛亮临终之时,他因考虑到魏延性矜高,而且是伐魏的积极份子,害怕蜀汉穷兵黩武,甚至迅速灭亡,于是直言如果魏延不听从命令,可放任魏延自去,从而引起了魏延与杨仪之间的纷争,间接害死了魏延。
除此之外,一向受他倚重,在北伐之时,一直负责为他统筹粮草,规划士兵编队等事务的,丞相长史杨仪,也受到了他的压制——杨仪自认为功劳很大,以为能够成为诸葛亮的接班人,可是因为他性格狭隘,选择了蒋琬作接班人,只让杨仪担任了一个闲职。满腹牢骚的杨仪,最终因怨恨而出言不逊,先被流放,后畏罪自杀。分析到此处,我们不得不承认,诸葛亮为了蜀汉的安定,费尽了心思,不管是劝刘备处死刘封也好,对魏延和杨仪的“妥善安排”也说,都是在为蜀汉排除不稳定因素。那么在刘禅身边弄权的黄皓,他为什么没有尽早铲除呢?对此,小编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诸葛亮安排的是朝堂,黄皓不是朝廷命官
二、诸葛亮生前,刘禅没有宠信宦官,成为昏君的趋氏
当然了,就算黄皓不是朝廷命官,不参与政事,如果他引导着刘禅,朝着昏庸的方向前进,诸葛亮也不可能放过他。可是诸葛亮在世期间,刘禅谨遵他“亲贤臣,远小人”的教诲,并没有过分宠信黄皓,做出什么不当的事情。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又怎么会对黄皓下手呢?
三、此事该蒋琬等人负责
诸葛亮在开始北伐的时候,便提拔了一批接班人,如蒋琬、董允、费祎等,这些人中,有人随他亲临前线,如费祎、马谡,有人则负责留守后方,如蒋琬。从魏延被诛时,蒋琬能够率禁卫军出征,打算接应杨仪,我们不难看出,蒋琬在成都,负责的就是守卫皇宫,辅佐刘禅等事。就算当时的黄皓已经需要被处置了,那么也应该是由蒋琬等人负责,无需诸葛亮亲自出马。
四、黄皓还没有成长起来
黄皓虽然是刘禅的近侍,非常得刘禅宠信,但是他并非自刘禅登基便得势了,毕竟就算他费尽心思往上爬,也需要一定的时间,不是吗?《三国志·董允传》记载:“后主渐长大,爱宦人黄皓。皓便辟佞慧,欲自容入。允常上则正色匡主,下则数责于皓。皓畏允,不敢为非。终允之世,皓位不过黄门丞。”意思是说,在董允辅政期间,黄皓的地位都不是特别高,想要参与政事,更是没有可能,直到公元246后,董允去世之后,他才开始祸乱朝纲,试想,再往前推十几年,诸葛亮在世的时候,他得有多不起眼呢?
通篇分析之后,我们不难得知,诸葛亮生前,虽然为了蜀汉的稳定,处理了很多不稳定因素,却漏掉了一个黄皓,这既与他和蒋琬、董允等人的分工有关,正如他在《出师表》中所言:“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也时间有关,毕竟彼时的刘禅,还没有明显的表现出“亲小人”之势,黄皓也没有长成。
本文所有资料均来自于《三国志》《三国志集注》等书,小编保证内容之真实性,同时无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