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央视资深乒乓球记者,年近六旬的李武军,在农历新年遭到饭圈粉丝们的围堵。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李武军被批评的原因,来自他在报道国乒女队比赛时所写下的新闻内容:
「孙颖莎首场爆冷,中国队出师不利。」
▂
作者 / 霍森
乍看之下,这是再正常不过的新闻标题,是基于赛事进程的「客观描述」:作为蜚声国际的「小魔王」孙颖莎,在比赛中1-3输给了实力和名气均明显弱于自己的印度选手艾希卡·穆克吉,描述为「爆冷」并不为过。
李武军新闻报道标题截图
而在孙颖莎的粉丝眼中,这段内容,不仅不是对事实的客观描述,反而带着主观恶意,甚至还被认为有引导网暴运动员之嫌。
一个过往看来并无不妥的描述,却产生了两种截然相反、甚至对立的解读,这种在当今体育圈越发常见的情况,究竟缘何而起?
饭圈思维与竞技体育的原生矛盾
原来,在这些粉丝看来,这段新闻的内容,存在着三个问题:
首先:输球并不只有孙颖莎,还有王艺迪,可是李武军的这个文章标题,却使得聚光灯的焦点完全打在了孙颖莎的身上,无端给运动员制造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其次:孙颖莎虽然在第一盘里输了球,但却在关键的第四盘顶住压力取得胜利,为最后国乒女队的大逆转做出重大贡献,李武军只拿输球来说事对孙颖莎太不公平。
最后:运动员在关键场次输了球本来就很难受了,不应该再在舆论上进行引导挞伐,而更是要以鼓励为主。
其实,标准的饭圈思维当中,其底层逻辑里有一个不可触碰的大前提——「偶像无错」。
正是基于这一前提,是否了解一项运动的发展规律、不重要,是否能看懂比赛、不重要,是否收获双方选手的激烈对决的观赏性、不重要……反而,任何对于偶像的描述,只要粉丝们觉得会产生负面评价的,都会被视为对偶像及整个粉丝群体的攻击。
胜负、排名、晋级或出局等等通过比较的环节,是竞技体育的生态法则,虽然赢家只有一个、但对结果的评价却因人而异、丰富多元,饭圈逻辑的「一元论」自然而然与之形成矛盾。
于是,李武军的表述虽然是客观事实,但这条新闻在部分粉丝眼中,马上会被解构成为以下的逻辑递进:
莎莎输球了——输球是不好的事情——这个人在散播对莎莎不好的事情——必须马上阻止他!
再举一个例子:
当红偶像王鹤棣前不久在NBA全明星赛周末的名人赛中大放异彩,替补登场砍下18分3篮板1助攻。这则短新闻,普通人看过之后,第一反应自然会是「王鹤棣好厉害」。
图源:NBA
但如果换个角度,代入饭圈粉丝的底层逻辑之后,便会下意识地觉得这则新闻是有问题的:
为什么刻意点出王鹤棣是偶像,为什么不承认他是演员?
为什么刻意点出是「替补登场」,是不是在暗示他的咖位不够?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很清楚了,只要「偶像无错」的认知不可动摇,饭圈粉丝们看待任何一件事情的视角,必然会与外部世界产生认知上的差异甚至是鸿沟。
于是,在普通人看来明明是很客观的表述,在部分粉丝圈子里就会被认为是蕴含着恶意的主观描述。
同一件事,在两个群体的眼中,不了解对方思维的底层逻辑,最终造成了叙事上的割裂,这种割裂,就成为了纷争的源头。
新时代,新问题
饭圈文化并不是什么新产物了,为何在近些年里,饭圈风气会愈演愈烈?
要弄清楚这一点,我们首先就要去理解,普通的体育迷追星时,喜欢的是体育明星的哪一点?
健康阳光的形象,赛场上顽强拼搏的作风,当然最重要的是,过硬的业务实力、换言之也就是成绩。
体育明星,天然意义上就会是优质偶像。
像我们所熟知的,科比、詹姆斯、梅西、C罗等等体育明星,在全球范围内都有着大量的拥趸,其中也不乏狂热群体。
在过去,这些传统的体育粉丝会更专注于去欣赏运动员们在赛场内的表现,他们更愿意去谈论科比今天拿了多少分,梅西过了几个人,纳达尔红土场是不是又赢了……至于场外的那些花边新闻?就仅仅只是花边而已,并不会喧宾夺主。
但网络时代、尤其是流量时代到来之后,消费者每天能够接收到的信息有了指数级的增长,单单是运动员在赛场里的表现,已经不再能够满足消费者对于“信息”的需求。
于是,各种各样的场外新闻也随之被填充了进来。
相比于过去,我们会看到一个个从赛场内到赛场外、被媒体解构得更为彻底的运动员。
比如C罗,或许他未必会是迄今为止最为成功的足球运动员,但他一定是迄今为止商业化最为成功的运动员。
过去球迷梦只能在报刊和纸媒文学作品里,才能读到的贝利与马拉多纳勤奋练习的文字章节,如今只要打开手机,就能通过短视频看到C罗每日里是如何地勤勉自律,他吃什么,他练什么,他关心什么,他思考什么……
他是偶像,但不是泥偶木像,而是活生生的、触手可及的。
并非只有C罗,如果愿意的话,我们还能举出更多的例子:
谷爱凌和福原爱从小到大的成长史,我们如数家珍;伊尔卡迪与旺达之间狗血爱情故事,我们信手拈来;桑乔在曼联吃不上饭的悲惨遭遇,我们了如指掌。
在职业体育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一刻,粉丝与偶像之间的距离能变得如此接近,网络和视频将虚拟和现实的分界线变得无限模糊了起来。
如此土壤下,培育出来的粉丝,其忠诚度自然远非过去所能及。
这样的情况下,资本运作选择将运动明星进一步偶像化,并以此来收割圈外粉丝,便成为了几乎没有任何意外的合理选择。
普通的体育迷更聚焦比赛,一般会关注自己喜欢的体育明星的表现如何、会持续关注比赛的结果,甚至会去复盘比赛过程。
饭圈的粉丝们,关注的东西会更为具体得多——比如什么时候开始比赛,搭乘的飞机是几点,住的酒店在哪,比赛里穿的衣服和鞋子是什么……
他们不需要喜欢这项运动,甚至也不一定要了解这项运动,而只是单纯地将这些优质的运动员当成了某种情感投射的寄托,他们所追求的,是与运动员共同成长的深度参与。
听上去似乎有些不可思议?
但说到底,职业体育的本质也不过是一场商业演出秀,运动员用出色的表现来换取酬劳和回报——如果不需要太过卖力的表演也能获得回报的话,又有多少人能够硬气地表示拒绝?
对立不如理解共存
但说到底,职业体育的本质也不过是一场商业演出秀,更为现实的是,对于许多冷门类的体育项目而言,一位明星运动员的价值几乎是不可估量的。
过去半年里最热门的体育网红运动员之一——吴艳妮,尽管行事风格饱受诟病,但无法否认的是,因为她的存在,女子100米栏这个过往无甚聚光灯的项目,才受到了空前的关注。
图源:视觉中国
在这个时代,流量,等同于商业价值、就是钱。
今日之国乒,在年轻人群体里的热度之高,完全不逊色于足球、篮球这些更为主流的运动项目,这股热度的源头,恰恰来自于里约奥运周期,刘国梁主动拥抱时代、将「龙虎蟒」组合主动包装推向市场,通过社交媒体吸取圈外流量,进而扩大国家队甚至是整个项目的影响力。
国乒尝试多年的推广乒乓球策略,终于在短视频和社交媒体交叠发展的时期,迎来了巨大的成功。国乒全队的流量扶摇直上,明星球员的商业价值亦是水涨船高,身价一时甚至能比肩许多二三线影视明星。
通过流量包装,国乒吸收了许多的圈外粉丝,其中转化为乒乓球迷的更是不在少数,极大地推动了国内乒乓项目的发展。
但命运的馈赠往往早已标价,享受了流量的红利,就要面对流量带来的反噬。
长时间关注国乒的朋友都有所耳闻,李武军被饭圈网暴,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2021年,李武军报道国内乒超联赛时,因惊叹周启豪对王楚钦连斩19分,就被王楚钦的极端粉丝们用各种恶毒的留言逼得只能关闭了评论。
仔细回忆的话,类似的恶劣事件还能列举出许多:
樊振东的酒店房间被疯狂的粉丝非法入侵;王楚钦在机场通道被粉丝怼脸强拍怒而出言斥责;王艺迪取代陈梦成为亚运单打之后被粉丝网暴……
正所谓,过犹不及也。
一手将流量引入乒乓球的刘国梁,也终于意识到了饭圈文化的侵蚀对国乒的危害,于是果断出手,在近期公开表示将对国乒进行整顿,自觉抵制饭圈文化。
这样的事情甚至不仅仅是在乒乓球项目里发生。
女排这边,因为朱婷和国家队之间目前微妙的关系,早就成为了极端粉丝拱火的地方。
每次朱婷落选国家队的新闻一出,社媒上立刻会成为球迷、粉丝以及和黑子之间的多方骂战。
以至于朱婷去给好闺蜜姚迪过个生日,也被变着花儿揪出来批判一番:「怎么能穿那么贵的衣服,你是不是忘了自己是农民的女儿?」
饭圈无孔不入体坛,看似令人闻之而色变,该如何应对?
说难倒也也不难,粉丝心中偶像大过天,因此正主表现出应有的强硬,自然也会对粉丝行为产生一些约束。
比如去年年底,短道速滑队的林孝埈选手在北京站里表现不佳,可护主心切的粉丝们却将他失常的原因归咎于队友和教练莫须有的迫害,对着他们就是一顿输出。
这样的行为激怒了林孝埈,他立即激动地在个人社交媒体上怒骂了这些极端粉,并表示自己根本不需要这样的粉丝——这才把事情多少平息了下来。
林孝埈在社交账号发声,希望个别粉丝停止不理性行为
结语
正如我们在前文所指出的,在这样一个万物皆流量的时代里,体育迷里会出现饭圈粉丝是一件必然会发生的事情。
尽管他们拥有与普通体育迷完全不同的底层逻辑,并且极为擅长与观点相左的对方争个面红耳赤,但与此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他们充满热情,忠诚度高,且消费意愿强,愿意为了偶像所处的比赛项目掏出真金白银。
彻底与饭圈粉丝切割,不仅意味着运动项目与流量割席,更意味着经济上的必然损失,对于已经建立了市场与口碑的运动项目与明星运动员来说,自然不会在意,可对那些冷门的项目或者二三线的体育选手来说,却真有宛如割肉之感。
如此一刀切,既不必要,也不明智。
写下这篇文章的目的,并非是为了评判饭圈文化,或者呼吁抵制饭圈文化,恰恰相反,而是试图通过探寻饭圈粉丝的叙事逻辑,将这一切摊开在明面上,实现某种程度上的互相理解。
普通体育迷不必因为自己了解项目、了解比赛规则,因为专业性,而觉得自己高人一等、看轻其他粉丝群体。
饭圈粉丝们也应该多补充一些相关的知识与常识,了解偶像的同时,关注偶像所在项目和发展情况,不当「毒唯」。
少一些戾气,多一些平和。
毕竟,LOVE&PEACE也是体育运动倡导的核心主题嘛。